【呂大文╱台灣青光眼學會長、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】
定義上,青光眼是指眼壓過高造成視神經萎縮的疾病,但這個眼壓,指的是一天中哪個時間的眼壓?
一般來說,大部分人的眼壓介於8至20毫米汞柱,一天中不同時段會有起伏,以往學者認為,夜間睡眠時眼壓最低,而早上起床到十時的眼壓,為一天最高點,因此評估青光眼藥物的降壓效果,主要測量白天點眼藥後的眼壓變化,並以此為標準,檢視患者用藥狀態。
最近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眼科教授劉約翰來青光眼學會演講時指出,這個觀念不正確。他說,如果不考慮病人測量眼壓的姿勢,亦即清醒時坐著量眼壓,睡眠時躺著量眼壓,眼壓最高時間是在夜間睡眠時,而非早晨,而且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皆相同。
因此,他認為光量白天的眼壓去判斷患者眼壓是否控制良好,並不夠,因為很多人夜晚眼壓反而非常高,他舉了幾個典型的病例,都屬白天眼壓在15毫米汞柱以下,但睡眠時眼壓大於25毫米汞柱。
劉約翰認為,許多患者在藥物治療後,表面上看來白天眼壓很好,但視野與視神經仍繼續變差,這些患者很可能就是夜間眼壓控制不好。他也指出,聖地牙哥大學眼科睡眠研究中心可測量睡眠時眼壓,請到患者來睡眠中心測量夜間眼壓,才發現這個與以往認知不同的現象。
針對劉教授論點,許多台灣眼科醫師提到,也許對青光眼患者較好的睡姿,是將頭墊高15度,如此可能使睡眠時眼壓不要上升那麼多。劉約翰指出,確實如此。他也建議,視野與視神經病變較嚴重的患者,可以考慮睡眠時略將頭墊高。
許多青光眼藥物對夜間眼壓降低無明顯效果,而眼內的血流灌注壓(眼內營養來源)等於網膜動脈壓減掉眼壓。劉約翰也建議,夜間不需把血壓降的太低,可能對青光眼患者有幫助。另外,青光眼手術對於24小時眼壓控制也有幫助,部分患者可考慮手術。
綜合來說,青光眼患者在門診追蹤時,不單要考慮白天眼壓,夜間睡眠時的眼壓變化也要考量,而表面上看來眼壓控制很好,但青光眼仍惡化,睡眠時眼壓控制可能就是原因之一,此時該考慮手術的必要性。
另外,若能發展有效的夜間睡眠時眼壓測量方式,對24小時眼壓測量也有幫助,臨床上已有瑞士製造的含晶片軟式隱形眼鏡可以測量,國內幾所大學也在研究相關產品,希望最近能有突破,將是青光眼患者一大福音。